thumbnail image
何謂碳中和 (Carbon Neutral)

 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Worl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ience

   Culture Organization Foundation   

  • 基金會首頁
  • 團隊夥伴 
    • 基金會團隊
    • 國內外 ESG 專業團隊
    • 戰略夥伴
  • 業務項目 
    • ESG教育訓練課程
    • ESG業務實績
  • 基金會活動 
    • 歷年ESG活動
    • 演講活動
  • 國內外新聞 
    • 國內報導
  • …  
    • 基金會首頁
    • 團隊夥伴 
      • 基金會團隊
      • 國內外 ESG 專業團隊
      • 戰略夥伴
    • 業務項目 
      • ESG教育訓練課程
      • ESG業務實績
    • 基金會活動 
      • 歷年ESG活動
      • 演講活動
    • 國內外新聞 
      • 國內報導
Submit
何謂碳中和 (Carbon Neutral)

 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Worl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ience

   Culture Organization Foundation   

  • 基金會首頁
  • 團隊夥伴 
    • 基金會團隊
    • 國內外 ESG 專業團隊
    • 戰略夥伴
  • 業務項目 
    • ESG教育訓練課程
    • ESG業務實績
  • 基金會活動 
    • 歷年ESG活動
    • 演講活動
  • 國內外新聞 
    • 國內報導
  • …  
    • 基金會首頁
    • 團隊夥伴 
      • 基金會團隊
      • 國內外 ESG 專業團隊
      • 戰略夥伴
    • 業務項目 
      • ESG教育訓練課程
      • ESG業務實績
    • 基金會活動 
      • 歷年ESG活動
      • 演講活動
    • 國內外新聞 
      • 國內報導
Submit
  • 環境永續

    食物永續

    企業永續

    生態永續

     

     

  • 財團法人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    Worl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ience

    Culture Organization Foundation

    創會理念與沿革

    《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》

     

    “ 人類享有在一種確保有尊嚴和舒適的環境中, 獲得自由、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,而且承擔著為當代人和後代子孫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 ”。

     


    人與自然環境都具有不同質性的獨立生存條件,幾千年來互相依存至今。

    形成彼此相容且依賴的生態系统,也就是生命生態共同体。

    隨著西方哲學人本主義興起及二戰後經濟物質主義的影響,”人本主義”挾其主宰萬物

    的思想,無止境追求物質慾望,肆意揮霍自然資源而忽視環境與人共存的重要性 !

     

    印度甘地曾說 :

     

    “世界可以滿足人類需求, 卻滿足不了人類的慾望 “

     

    宗教界早於 2500年前即提出”依正不二”論與婆羅門教、道家、道教、儒學等諸家的「天人合一」之論述,

    都有著共通點,把   ”人與自然環境  ”  看作是一個整體之理念

    創會董事長溫燕嬌”深識無止境慾望的延伸絕對會影響世界人類與環境的共同生態, 而影響當代人和後代子孫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違背《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》。

     

    面對世界物質、物慾橫流、弊病叢生的現代社會,不少東西方文化菁英,都為人類的未來深深憂慮,深感人類無止欲望的行為,將造成毀滅性的災難, 這是人類物質欲望的惡果, 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征服自然,以發展物質財富的路線必將導致的反撲。

    創會董事長溫燕嬌女士遂念茲在茲遂於101年贊助創辦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期許以 :

     

    1.教育:以尊重自然生態的教育理念,傳遞東方哲學思維、改變人的思想行為與自然共生

     

    2.科技:運用科技綠能環保工具、節能減碳、維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生態

     

    3.信託:實現環境體制的信託機制完善公正機制維持法律正義

     

    4.創新整合:環境、科技、教育、整合創新並結合世界產、官、學、菁英實踐 《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》

    以上述四大理念拋磚引玉專業分工, 共同為

     

    世界環境保護化!

    教育環境生態化!

    科學綠能化!

    文化價值化 !

    結合各界菁英共同為人類的未來永續發展而努力 !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     

  • 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    創會董事長-溫燕嬌女士

  •  

    「永續」的定義是:

     

    在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下,可以滿足這個世代的需要經濟發展

     
     

    2015 年聯合國組織提出一個新的概念──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簡稱 SDGs)。永續發展制定工作小組(Open Working Group,簡稱 OWG),在廣納各國政府、民間組織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後,最終整合成其中包括 17 項目標與 169 項指標,目標是在 2030 年之前達成永續發展的願景,實現

     
     

    1.「繁榮」(prosperity)

    2.「公平」(fairness)

    3.「環境永續」(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)等三大目標。

    2015 年聯合國組織提出一個新的概念──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簡稱 SDGs)。永續發展制定工作小組(Open Working Group,簡稱 OWG),在廣納各國政府、民間組織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後,最終整合成其中包括 17 項目標與 169 項指標,目標是在 2030 年之前達成永續發展的願景,實現「繁榮」(prosperity)、「公平」(fairness)與「環境永續」(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)等三大目標。聯合國2015年永續發展 SDGs  17 項指標
  • 基金會永續目標

     

    我們的願景與使命

     

    環境永續沿革

     

    1980年 世界保育方案 

    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、聯合國環境署、

   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所制定發佈的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       

     

    1987 年 我們共同的未來

     

    報告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 :

     

     

    「 滿足當代的需要,而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之發展 」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永續食物

    健康友善

    地球友善

    子孫友善

    動物友善

    強調從食材取得、加工製作、包裝方式到銷售運輸,都考慮到人們的健康,降低環境的負擔,保護地球的永續發展

    所謂永續食物,指的是:

     

    1.健康友善食物 (天然、無添加、健康、安全的食物)

    2.地球友善食物 (可再生,低耗能,排放溫室氣體較少和破壞地球環境較小的食物)

    3.子孫友善食物 (不過度消耗地球資源,對地球汙染較少的食物)

    4.動物友善食物

     

    企業永續

    企業「永續」的定義是:

     

    在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下,可以滿足這個世代的需要的經濟發展。

     

    就企業而言,這包含了企業社會責任、企業公民、改善企業對於社會與環境影響層面的管理、改善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等議題。

    如今,愈來愈多企業已經認知到控管公司的社會與環境績效的重要性。

  • CONNECT WITH US

    聯繫我們

    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    WEESCO.ORG

    推特

    TWITTER

    886-2-2365-6082

    weesco.org

    E-MAIL

    services@weesco.org
  • 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 公益捐款

     台北富邦銀行

          戶名:財團法人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

    代碼:012-5907

        帳號:590102025700

    地球唯一、環境正義、世代福祉、永續發展

  • 有ESG企業社會責任方面關問題請聯繫我們

    contact us for ESG related issue

    (請點選以上文字之網頁連結, click on for weblink)

     

    台北市錦州街46號8樓

    Submit提交

關於我們

ESG教育訓練課程

志工招募

 

我們的團隊

戰略夥伴

業務項目

聯絡我們

886-2 23656082

services@weesco.org

© 2022

Powered By
    Cookie的使用
    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。若繼續,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。
    了解更多